说明
本图为示意图,表示锥体系、本体感觉和痛温觉传导束在脊髓、脑桥、中脑、间脑和大脑的不同断面中的位置关系和神经原连接情况。
各传导束以不同颜色表示,锥体系为红色,本体感觉传导束为深蓝色,痛温觉传导束为天蓝色,三叉丘系为黄色。
图注
1.前根 9.楔束核 17.三叉神经主核 26.疑核(舌咽及迷走神经运动核)
2.后根 10.薄束核 18.三叉神经脊束核
3.脊神经节 11.丘系交叉 19.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 27.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4.周围突 12.丘脑外侧核 20.大脑脚
5.中枢突 13.内囊 21.动眼神经核 28.锥体
6.后角细胞 14.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22.动眼神经 29.锥体交叉
7.前角 15.周围突 23、24.三叉神经运动核 30.外侧索
8.后索 16.中枢突 25.三叉神经运动纤维 31.前索
•附•锥体系、本体感觉和痛温觉传导束的解剖学知识
一、锥体系 为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由二级神经原构成。
1.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三分之二及旁中央小叶皮质内的大锥体细胞,其纤维向下经内囊枕部、大脑脚中部、脑桥基底部至延髓。在延髓腹侧聚为锥体,在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称锥体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为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内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在锥体交叉处,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束内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下行过程中逐节经白前连合越至对侧,终于前角细胞。皮质脊髓侧索下达骶节,而皮质脊髓前束只达胸节。由前角细胞发出的二级纤维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随脊神经支配躯干和四肢部的横纹肌。
2.皮质脑干束 起于中央前回下三分之一皮质内的大锥体细胞,纤维向下经内囊膝、大脑脚中部到达脑桥和延髓,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对侧全部脑神经运动核;小部分在同侧,终止于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以外的其他脑神经运动核,由脑神经运动核发出二级纤维,支配头面部和颈部的部分横纹肌。
二、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束 本体感觉是指运动器官如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等;精细触觉是指皮肤上辨别两点的距离及物体的形状、平滑和粗糙等的实体感觉。本传导束由三级神经原组成。
第一级神经原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终止于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本体感觉)和皮肤内的感受器(精细触觉);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下半身来的纤维位于后索的内侧,称薄束,上半身来的纤维位于外侧,称楔束。两束纤维上行达延髓,分别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此两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至其腹侧,两侧相交叉(称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沿中线两侧上行,称内侧丘系,向上经中脑红核的外侧,再向上,止于丘脑外侧核,自此核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枕部上行,大部分纤维止于中央前回皮质,小部分止于中央后回皮质。
三、痛、温觉传导束
1.颈部、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传导束 由三级神经原组成。第一级神经原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周围突到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上行一、二节,止于后角细胞。由此发出两级纤维经白前连合到对侧侧索上行,称脊髓丘脑侧束,至延髓与脊髓丘脑前束(粗糙触觉及压觉传导束)合并,向上经脑桥和中脑,止于丘脑外侧核。由此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枕部至中央后回皮质。
2.头部的痛、温觉传导束 第一级神经原胞体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终止于头面部皮肤及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主核和脊束核。由此两核发出二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伴脊髓丘脑束上行,止于丘脑外侧核。由此核再发三级纤维,经内囊枕部,止于中央后回皮质。
•附•锥体系损害定位诊断的解剖学知识
神经系统损害后产生各种症状,根据临床症状来推断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即定位诊断。锥体系损害的定位诊断,对针刺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原组成。上运动神经原为大脑皮质运动分析器(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中的穴锥体细胞。大锥体细胞的胞体位于皮质内,其纤维下行组成锥体束,经内囊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细胞。下运动神经原为脑神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内的神经细胞,其纤维出脑或脊髓,随脑、脊神经到其所支配的肌肉。
|